線路板工藝流程
黃菲林的制作:
1.方法:用黑菲林作母片通過曝光,將黑菲林上的圖像轉移至黃菲林上。
2. 作用:
a.曝光的作用,是通過曝光將黑菲林上的圖像轉移至黃菲林上;
b. 氨水顯影機,是將已曝光的黃菲林通過氨水顯影機,使其成為清晰、分明的圖案;
c. 過保護膜的作用,是在黃菲林的藥膜面上貼上一層聚乙酯保護膜防止擦花;
3.設備/工具:曝光機、氨水機、轆保護機、10倍鏡。
種名:NCプラビューティー NCP11/22型 [特許]、SCP22型、NCP22-2JC型
用途:小型~大型サイズまで偏光板の端面鏡面加工
特長:スマートフォン?タブレト端末など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に使用されている偏光板?導光板の端面鏡面加工。中小型サイズ対応のNCP11/22型、と使い易さを追求したSCP22型、超大型サイズ対応のNCP22-2JC型をラインナプ。
發展簡史
在印制電路板出現之前,電子元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靠電線直接連接而組成完整的線路。在當代,電路面板只是作為有效的實驗工具而存在,而印刷電路板在電子工業中已經成了占據了jue對統治的地位。
20世紀初,人們為了簡化電子機器的制作,減少電子零件間的配線,降低制作成本等優點,于是開始鉆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線的方法。三十年間,不斷有工程師提出在絕緣的基板上加以金屬導體作配線。而成功的是1925年,美國的Charles Ducas 在絕緣的基板上印刷出線路圖案,再以電鍍的方式,成功建立導體作配線。焊接工作完成后,對整個電路板進行權面的測試工作,如果在測試過程中出現問題,就需要通過第yi步設計的原理圖來確定問題的位置,然后重新進行焊接或者更換元器件。
直至1936年,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在英國發表了箔膜技術,他在一個收音機裝置內采用了印刷電路板;而在日本,宮本喜之助以噴附配線法“メタリコン法吹著配線方法(特許119384號)”成功申請。而兩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與現今的印制電路板為相似,這類做法稱為減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屬除去;表面處理(SurfaceFinish):由于銅面在一般環境中,很容易氧化,導致無法上錫(焊錫性不良),因此會在要吃錫的銅面上進行保護。而Charles Ducas、宮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線,稱為加成法。雖然如此,但因為當時的電子零件發熱量大,兩者的基板也難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實用作,不過也使印刷電路技術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