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科技館建設的重要意義
對于工業化社會的教育,我們可謂駕輕就熟,從千人一面的學校、千篇一律的課程,到整齊劃一的管理,學校規范化的目標是達到了,可由此帶來的卻是產品的標準化,學生大都成了統一規格的“標準件”,帶來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沒有科技的教育,就難以培養具有精神的人才。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具有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沒有學校科技館這個載體,也就難以負擔起培養學生的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
“在中國,科技館的英文名稱一般寫作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但中文名稱與英文詞意‘科學技術博物館’不完全是一碼事。”朱幼文介紹,中國的科技館實際相當于國外的科學中心類型的科技博物館。這是在討論中國的科技館之前,首先要厘清的問題。
世界上科技博物館主要分為四類:自然科學類科技博物館、工程技術類科技博物館、科學中心(Science Center)型科技博物館、綜合了上述兩種或三種類型的綜合型科技博物館。這其中,科學中心誕生晚,基本上不收藏,以動態演示型和參與體驗型展品為主,幫助觀眾在玩樂和親手操作中理解科學。
科技館在提高國民科學素質中發揮的作用
科技館的發展歷程
在科技館3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史博物館是今天科學技術博物館誕生初期早的一種形態。17世紀末期,受歐洲文藝復興思想的推動,當時一大批科學巨匠深刻地意識到普及大眾科技知識的重要性,認為“知識為萬民之物”。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許多科學家把用來做科學研究和為實驗而收集到的動、植物、礦物標本及皇宮的收藏品集中起來,向社會公眾展出,供人們參觀和研究,以達到教化公眾,開闊視野,傳播知識的作用,從而形成了科學技術博物館的形態——自然史博物館。18世紀前后,英國、法國、美國等許多國家紛紛建立起類似于自然史博物館的場所,用于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教育。19世紀初,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科技進步的力量受到的重視。為了宣傳工業革命的成果,一些工業國家成立了展示和收藏工業設備、科學儀器和反映工業成就的博物館,這種形態的博物館被人們稱之為科學與工業博物館。19世紀末期,以德國電力工程師奧斯卡?米勒為代表的科學家,在籌建德意志博物館時,提出展示動態展品和觀眾參與型展品的展教理念,同期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提出“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在這種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德意志博物館首創了在博物館中展示動態展品和觀眾參與型展品,開創了科普教育場館由靜態陳列方式向動態參與方式轉變的歷史先河,使早期的科學技術博物館以收藏、研究為主,向教育為主的軌道轉變,從而引發了科普教育場館的深刻變革,為現代科學技術博物館的建設開辟了道路。
科技館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科技館是向公眾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傳播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倡導科學精神,增強公眾求知、探索和創造的能力以及參與科學技術進步意識的重要科技教育場所。科技館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在增強國民科學文化素養的進程中,為國民學習科學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通過組織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不僅成為公眾適應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更是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發展文化的重要手段。